明末清初年間,中國政局紊亂,兵禍連年,瓷器大量減產。當時經銷中國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好以有田的瓷器取代,由有田西北的伊萬里出港,運往歐洲出售,即伊萬里燒,也可稱為有田燒,是一種極具中國色彩的燒物。
近年來,陶瓷器變化多樣,許多不再標榜出自名窯的產物也慢慢地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形成了一種個人化商品的模式,由一些人氣陶瓷器工匠製作了一些平日生活使用的器皿而漸漸將陶瓷器的風格趨於多元化及個性化。
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開始製作土器了,根據時代和式樣的不同,起名為繩文土器,彌生土器。其中繩彌生土器是在低溫下燒製的很厚的黑褐色土器;彌生土器則是在高溫下燒製的較薄的紅褐色硬土器。
陶器的產生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一般認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後,日本大約近500年沒有再製造陶器。這期間日本全國製造的是被稱為須惠器的,堅硬,燒透的灰黑色土器,但這種土器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幾乎也消失了。真正燒製陶器是在鎌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後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製了瓷器,日本的陶瓷製作就此開始了。
明末清初年間,中國政局紊亂,兵禍連年,瓷器大量減產。當時經銷中國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好以有田的瓷器取代,由有田西北的伊萬里出港,運往歐洲出售,即伊萬里燒,也可稱為有田燒,是一種極具中國色彩的燒物。
近年來,陶瓷器變化多樣,許多不再標榜出自名窯的產物也慢慢地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形成了一種個人化商品的模式,由一些人氣陶瓷器工匠製作了一些平日生活使用的器皿而漸漸將陶瓷器的風格趨於多元化及個性化。
結合了中國陶瓷工藝,使用當時荷蘭色料,並借鑒了西洋流派的繪畫技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文化。經過近350年的發展變化,它已形成了古九谷、木米、吉田屋、飯田屋、莊三、永樂等多個流派。作品風格迥異,其繪畫色彩大膽華麗,圖案或細膩精密,或誇張豪放東西方繪畫的特點都顯現其中。九谷燒基本上都是手工製作,工序達14道之多,每一個流派的每一種圖案都只有一個工匠知道,而且代代單傳,所以產量不高。日本的“瓷土”土質不好,所以器皿上的圖案大都為滿花,且畫上去時並不見顏色,只有燒成後才知其色彩,所以成品率也很低。
九谷燒的做工也很講究,其所貼金箔都是純24K金製作,產品品種有擺件、茶餐具、器皿等很多種,目前在廈門市場上見到的九谷燒都是中低檔產品,主要是花瓶系列,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但也不難領略其流光溢彩的繪畫風格和精巧細膩的作派。九谷燒的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據說九谷燒的窯在1700年左右被封鎖過,在江戶時代後期再次復興,所以復興前的陶器叫古九谷燒。
匯集了很多名家高手,清水燒,屬於京燒中的一個派別,是日本的名窯之一。京燒•清水燒是以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和傳統為背景,在得天獨厚的文化環境中被培養起來。開窯於「江戶時期」,野野村仁清在清水附近,完成了稱為「古清水」的優雅華麗陶器,把自己獨創的方法應用到瓷器表面鑲金和銀的技術中,開始生產釉色雅麗的陶瓷器,並受到大眾歡迎,並被譽為京燒之祖。在此後,諸如尾形乾山及尾形光琳等名匠輩出。直到今日,由於京燒•清水燒大多是手工製成,依然以種類多產量少為特長。
富有優美意匠的彩色手繪陶瓷是京燒的特色。京燒結合吸收了中國、朝鮮傳來的製陶技術及作風,並運用傳統卓越的匠心和高超的技術技巧,精心製造。京燒•清水燒與一般固有的製陶方法有所不同,富有獨創性及多彩性。是以用於家庭餐具或茶道、花道、香道的用具等和式陶器為中心,以品種多產量少為特點。無論觀賞任何產品,你都會深感手工藝品的妙趣橫生所在,給你日常生活中增添無限的祥和與情趣。
註1
香爐灰原料「硅藻土」:是植物性浮游生物的遺骸經過長年的歲月堆積起來的土。
起源來自植物,顆粒中有無數的小孔(空氣層),比起其他素材有良好的調濕性,斷熱性,遮音性,脫臭性等。